阴阳历法
近段时间,因查古代日历,包括干支,皇帝年号等,换成今天的历法,发现一个有趣的现象,就是每个地方在每个时期都不一样,也就是说因古代没有统一历法标准,或参考物对照,所以都是自行规定的,各有不同,局限在某一个区域,包括现在也是如此。举些例子,中国的汉族农历,藏历,和伊斯兰教,基督教,还有其他国家民族地区的历法都不一样。但是今天有一个统一的参照历法,即公元纪年。它是以基督教创始人耶稣的诞辰为元年计算,比如今天是公元2024年1月16日。这种以宗教性的日期作为参考日期,显然是强势文化的体现,因为它反映出强大者立规则的意志。尽管今天有意弱化这个日期的宗教性,但你不得不承认,这种潜移默化的影响深入人心。虽然你可能会很容易看到今天的日期是几月几号,但你可能很少记得农历是哪月哪日,除非是一些特别重要的节假日,例如春节,端午节,中秋节,重阳节等。
我曾经对这些不同历法混乱情况苦恼不已,对照换算也很麻烦,后来看多了,就好奇它们是如何制定的。首先是公元纪年法,它是根据地球绕太阳一圈作为一个周期的时间计算的,即一年。这一个周期分为12等份,即12个月。按物理现象来说,围绕一圈即一个周期,也就是360度,但问题是地球并不是标准的圆型,它是一个陏圆形,那就意味着地球上每个地方和每个时间点受到太阳光照有所不同,有时长,有时短,变化都不一样,但规律有周期性,同时永远存在误差。于是就人为规定平均每月为30天。同时,太阳光照多的那个月为31天,少的那个月为30天,这是根据阳光照射到地球的时间计算出哪个月的天数的。因为是根据地球绕太阳一周计算为一年,所以存在的那个误差增加一天补回。虽然这个误差永远消除不了,但能无限接近计算上的临界点。所以这个计算历法叫阳历,顾名思义根据太阳作为参照物的计时方法,多出一天的那一年叫闰年,统一归为2月份,于是闰年2月份有29天,其他非闰年为28天。这个算法是人为强行规定的,而且算法有一定条件和规律把某一年算为闰年,这个可以视为定律,久而久之,所以容易让人记住。
中国二十四节气也是根本地球绕太阳一周的时间来确定的,也就是阳历,分四季,分別是春夏秋冬。每季定为三个月,每个月定两个节气,即半个月(15天)为一个节气点。这样理论上把地球看成了一个标准圆形。奇特的是,中国人不但把太阳当成时间的参考物,而且还把月亮当作参考物,于是就有阴历的产生。其理论是,人们发现每隔30天左右都会看到月亮相同的变化,月亏月圆都有规侓,于是人们把月亮这种现象用来作计时,刚露月牙的第一天为初一,即朔日;到第十五日时叫望日。望日时,月亮如同太阳一样圆,故叫望日。望日过后即第十六日后,月亮从圆形一天比一天亏小,即月亏,直到看不见为止。这个过程有时候是30天,有时候是29天。月全圆的时候有时候是第十五天,有时候是第十六天。所以中国人把这个月亮出现一周的现象称为朔望月。每个月的月亮全圆时间不同,于是第十六日圆的那个月记为30天,其他记为29天,这样算一年下来大概是355(或356)天,于是增加一个月30天来弥补误差时间。增加的这个月叫闰月,闰月也是根据月亮绕地球运转一周的时间来确定的。所以中国农历也叫阴阳历,符合中国传统文化中的阴阳结合,你中有我,我中有你,互补有无,尽量达到平衡。这种朴素的自然现象很适合固定区域的人们计算时间,所以比较适合农业生产计时。看到这种太阳和月亮的变化就知道该干什么了。通过比较,我们发现,用公元纪年计时,没有闰月一说,只有闰年(即366日);用农历计时,没有闰年一说,只有闰月(当年385天左右)。这样看来大家觉得很奇怪的,不是说一年时间为365天吗?怎么会有385天呢?会不会有多发一个月工资的可能?其实这个是误解了,因为如果用农历计时发工资,非闰年是没有385天的,只有355天左右,是不是老板也少发十天工资给你啊?其实这个问题是不存在的。因为从时间上来讲,对于每个人来涚永远是公平的,今年多30天,其它年份会相对减少30天,只不过这个减少是每年逐渐减少而已,大家感觉不到这种变化。我们国家这种计时方法使用了四五千年,只不过计时时段不一样而已。比如刚刚过去的正月初一为春节,公元1914年之前我们国家(民国成立初期)是没有春节一说的,也就是说这个春节确定才经历110年时间的历史,是不是惊讶春节的历史很短?这个确定是官方强制确认的,即规定每年正月初一为一年中第一个月,即岁首。新中国成立后,继承这种计时方法,并用国际上通用的公元纪年方法计时,以便对应西方强国使用的公元纪年计时方式,这样便于沟通交流确定时间点,所以新中国成立通用时间为1949年10月1日(农历为己丑年癸酉月甲子日,即八月初十)。
清楚了历法的来源,那需要记录标识方法。西方的记录标识我不太清楚用什么,以前学西方国家历史时,多看到是某某一世,某某二世,比如伊丽莎白一世,伊丽莎白二世等。中国用的是干支记录法,即十天干(甲乙丙丁戊己庚辛壬癸)和十二地支(子丑寅卯辰巳午未申酉戌亥)组合,轮完一个甲子即为60年,依次重复轮下去,通识简单。因中国古代统治者政权相对比较稳定,所以皇帝多用年号来表达意志,如乾隆一年,用干支来表达就是丙辰岁,用公元纪法来表达就是1736年。知道了记录方法,那怎么认定开始月份呢?这个认定是不同时期有不同规定,比如我们现在使用的计时方式就是上文所说的公元1914年当时的民国政府强制规定的正月初一为一年之中的第一个月(即岁首),并用法律上确定这一天为春节,而国际上通用的1月1日为元旦,这个是无条件强制执行的,这是官方意志的强势体现。这个岁首的认定在古代就有意思了,各有不同。比如夏朝时用正月初一为岁首;商朝时用十一月(即冬月)初一为岁首;秦朝时用十月初一为岁首;到汉代武帝时期又用正月初一为岁首。这种不同时期的岁首日子不同,是因为古代计算方法不够发达,不能认识到误差的存在,这个误差在数学计算上是永远存在,是不能消除的,无穷尽,所以古人无法解释这种误差的处理方法,久而久之,过了几百年甚至上千年后,这个时间误差竟然相差到30至60天,不管如何计算到一定的时间长依然反复存在,就像我们现在数学的小数点余数后面的余数无穷尽,这种永远存在的现象,叫长久。用古代的一个词,叫万岁。这个万字,是数量词,在古代表示无穷尽的意思。现在我们的计时方法已经相当发达和精准,可以用一秒的时间计算到数十亿次,甚至数百亿次,所以我们经常听到哪个发达国家研制的计算机计算突破多少亿次每秒的报道。我们国家统一使用的时间为北京时间,统一用紫金山天文台发布的授时时间。我们经常听到广播电台每到整点都会播送时间点,听到都是说现在是北京时间多少点正(整)。这个授时方法,就是体现官方的意志,是强制性的计时工具。它不能体现自然现象,纯属一个使用工具而已。比如我所在的城市为广西桂林,今天是立春节气,目前刚刚天亮。但这个时间段在中国西藏和新疆那个地区,刚是三更半夜。如果在美国地区,刚刚夜幕降临进入晚上。这个是地球受到光照影响不同造成的差别,所以我们经常听到一个词叫“时光”,就是这个意思。
明白了这个授时信息来源,我们就懂得了世界上主要历法的不同。但我们国家是有数千年的历史文化国度,而且主要是农业国家,所以多数是根据气候变化来进行生产活动的,通过日月星辰来观察天象,通过土地上动植物生长知晓自然生命的变动,通过风雨冰雪来获悉天地空间气候的变化。根据这样的自然现象,我们国家的古人就采取二十四节气来确认这种自然界变化,通过现代发达的计算方法确认节气时间点。比如今天是立春节气,进入今年的立春节气时间点是10时42分21秒,它反映新的一春又重复开始轮回。由于是农业社会为主,所以古人很聪明地根据动植物生长来区别气候的变化。立,是反映元气刚刚显露,表达初始的意思。既然四季分春夏秋冬,所以有立春,立夏,立秋,立冬一说,这个是四季季节节点的划分。春秋有分,夏冬有至,这个是根据气候变化来区别的,所以用春分,秋分,夏至,冬至这四个节气点来界别气象变化。春分和秋分,是阴阳相半,分而界止,也就是说白天和黑夜一样长,即昼夜相均。夏至和冬至,是冷热极最,盛而至止,也就是说夏至一到,气温就会慢慢变高,越来越热,热到极点的时候温度就会慢慢下降;冬至一到,气温就会慢慢变冷,越来越岭,冷到极点的时候温度就会升高,这叫盛极必衰。所以每年冬至一到,就会出现极度寒冷的一个月,这是因为寒冷气温达到极点时候,过后气温就会缓慢升高,即所谓的阳气回升。每到这个时节,人们就要过冬了,顺便准备下一年的计划。能过这个冬至的,就算是平平安安,意思是不会被冻死饿死,否则就是过不了冬天,情况很复杂。人们非常重视冬季对人生的挑战,所以古人有“冬大过年”的说法,冬天过不了的,下一年就不要奢望了,可见冬至的重要性。古人用一年的稻谷成熟来表达时间收获,用山上的柴木生火取暖抵卸寒冷,有很多山地意味着能挨过寒冷的冬季,故用岁来表达时间。有粮食,有柴火取暖,故曰年岁。所以古人认识到能够战胜冬天的寒冷不被饿死,就会走入另一个人生年月。这种朴素的人生经验一直流传至今,现在人们担心老年人挨不过冬天就是这个道理。
除了用二十四节气和天干地支来表达时间外,古人还用生肖来反映人类活动,这个用动物的特征来表达时间是中华文化一大特色。比如这一年的属相是兔年,这个是如何划分标准呢?众说纷纭,各有说法,争论不休!我好奇的是,官方的历法是以正月初一来划分属相时间点的,一查日历就知道。但是传统的认识是以立春为一年之始,即一年之计在于春。那些堪舆学者和择日师傅多用命理四字八柱来预测的。所谓的四字八柱,即一个人出年的年月日时,这四柱每一柱有一个天干和一个地支相配,所以说四柱八字。我查阅大陆,香港和台湾,甚至受中华文化影响的海外地区,计算属相的日子大有不同,各位择日师傅用的历法和方法差异甚大,有用正月初一划分的,有用立春划分的,还有其他方法的,各显各法,尽显其能,都有神通,令人叹为观止。多数人以官方定的正月初一为准,但我个人认为应以立春划分为好。因为官方定的是强制性工具,不能充分反映各地区的差异性,只表达大一统的权威性,这个是政治建设愿意的强制性表达。而各地的气象现象用节气反映相对比较准确些,至少相差不大。比如大年初一,北京可能大雪纷飞,但两广东地区可能温暖如春。用节气划定,差异性就小很多,比较靠谱一点。那些极端的,反常的情况属极少数现象,不算常规性的认识。动物,也如人类一样,因地制宜,适者生存,是自然界相互影响的结果,并不能因人为强制性作出不合理的规定,否则打破自然界生态文明平衡,人类会招受灾祸,不可偏废基本认识。我们传承中华传统历法,就是基于这种合理的认识,不因官方采用法定新历法而否定古老的合理的传统文化。这种对农历节气文化的认识,是基于人们对大自然界最朴素最真实的充分认识和情感流露。